上星期在知乎溜达,看到一个问题:在外企待时间久了,会有什么弊端吗?
一位网友回答:在某某美资跨国公司干了十年,基本长期在家办公,偶尔带着电脑边旅游边工作,没有996,没有办公室政治。现在就算给双倍的工资,都不可能去天天坐班上班的公司上班了,人已经废了,公司不倒我不走,要哪天被裁了就去做家政阿姨吧,可以辅导小孩英语那种。。
神仙公司,谁不想去?
事实上,仅仅从结尾的双句号“。。”,我都能感受到她隐隐的忡忡忧心。
近段时间,自从马总接手了推特后,各种头条,今天又到了#推特公司员工大规模辞职#的头条。
至于马总到底要闹哪一套,吃瓜群众不好评论。
无论他是意在推特,还是要个平台来搞App X,会不会把推特玩坏,也是资本大佬的事。
但工作丢了,就是打工人自己的事了。
事实上,这种操作,在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早已见怪不怪了。
资本无分国界,反正不是搞慈善的。
一个人舒服惯了,很容易就这样废掉了,直到那些虚假的安全感褪去后,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里的人不是不想出城,而是走不动了,特别是过了35岁的中年人。

之前我在一家初创型民企工作时,部门有招聘需求,我就明确跟HR说,不要招外企的人。
因为我知道,一般来自外企的人,都适应不了这里的文化和节奏。
毕竟我就是过来人,也看到不少其他部门来自外企的同事,压根就没熬过适应期就走了。
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复不完的盘,平常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外企人,要真适应过来,不那么容易。年轻的还好,毕竟才在外企舒服了几年而已,但对于中年人来说,就不是很友好了。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跟我说,现在这公司能忍着我这种中年人,算是非常不错了。我们又懒又要多钱,又不加班。
是啊,中年人本来就是懒猫的代名词,再加上外企的标签,就是温室里的懒猫。

话说回来,如果能在外企里一直待着,做一只温室里的懒猫又何妨?
想法很好,但第一前提是自己不会被取代,第二前提是公司还没倒闭。
这些年来,民企把市场卷得不行,外企们当然也会被卷到了。
以前外企出来的东西,就是高端制造的代名词,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花更高的价钱,去买高端产品。但这些年来,消费者也开始觉得,民族品牌其实也不错。
记得之前和客户签了一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进度出现了问题,被客户怼上了,他是这样说的:别老拿几个老外出来,就以为能忽悠我,人家其他供应商,用的东西跟你们是一样的,价格就比你们便宜30%,现在你们连进度也保证不了,当我人傻钱多吗?
想想也真是,技术方面,民企追赶得挺快的。而且,由于各种“灵活”操作,成本还比外企的重装上阵要低得多。
之前跟一位猎头聊天时,她就跟我说:的确这些年,外企在国内都开始走下坡路了,现在好多高薪机会,也是那些拼搏的民企。过去十年,可能民企很多都不规范,但慢慢往下走,特别是未来几十年,民企也会完善起来,外企就越来越难生存了。
说得近一点的,我们当时公司在中国区,就有两个子公司,一个在江苏,一个在广东,也是因为成本的压力,把江苏的子公司给关了。
说得远一点,甲骨文裁员的新闻,早在疫情前就闹了。
待在外企的中年们,对于那种不太真实的稳定性,其实都心知肚明。
那感觉就像一艘大船漂在风雨中,而自己就在船舱里享受着音乐,风风雨雨似乎都跟自己无关,只要船不沉。
但万一有一天,船真沉了,我们既不会游泳,也没有救生船。
保佑船不要沉吧,过多十几二十年,就要上岸了。

上段时间,跟我的前上司吃饭,他今年已经快五十岁了,也是吃上了外企的工业红利那波人之一,在公司也工作了十多二十年了。
我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就不会待在外企,我会去民企拼搏一下。包括我看到现在的某某(是一位之前我招进来的年轻小伙),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我很想告诉他,趁着年轻,出去被毒打一下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说:烂船也有三分钉,虽然一直在掉钉,应该不会一下子船就没了。不要跟我谈什么成就感,工作充其量就是生活的工具,可以找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方式,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0wert.com/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