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王可然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四个一批”高级人才,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被《中华儿女》评为“拓展中国戏剧世界格局的领军人”,2021凤凰网时尚之选年度戏剧人,被法兰西共和国授予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王可然出品、监制、制作、编剧的作品已超过 50 部,其中包括《陪我看电视》《宝岛一村》《如梦之梦》《让我牵着你的手》《海鸥》《冬之旅》《乡村》《新原野》等众多经典作品。

2008年,王可然创办了央华戏剧。如今,央华戏剧已是目前中国华语戏剧中负有盛名的戏剧艺术创作高地之一,作品在全国46个城市演出超2000场,覆盖观众400余万人。在央华戏剧,王可然是负责艺术品质的艺术总监和制作人,也是负责企业经济效益的公司经营者。在他的带领下,央华戏剧推出了一系列兼具艺术高度和经济效益的口碑之作,一次又一次打造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在培育戏剧市场和戏剧更多可能性上为中国戏剧做出了贡献。十五年来,凭借对时代价值的深刻感知力,对人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所需所欲的洞察力,通过对人和作品的核心关系的把握,央华推出的作品总是能击中观众的内心,可以说,不单单是央华需要观众,观众也同样需要央华。如果央华戏剧是一艘船,王可然就是舵手,以创始人、监制、制作人、编剧、导演多重身份把握航向,让这艘船能够行稳致远。

路蜿蜒向上

“现在回头看,每一步都是如此之正确”,在回顾了一番他是如何踏上学习戏剧的路途后,王可然得出这一结论。大学二年级时,王可然拿到了各科成绩合格证,却主动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退学了,“我非常喜爱上海戏剧学院,但是不满足,戏剧和观众的关系是什么?我没有找到答案。”之所以会发出这一诘问,和王可然上大学前的个人经历有关。王可然萌生考戏剧学院的念头要追溯至中学时代。1987年,王可然高二,安徽省话剧团来到他所在的合肥二中创办话剧队,他是对接人,也是演员,第一次站上舞台就体会到了“灵魂解放”的巨大冲击,让彼时多愁善感的王可然感到振奋,“我想把我对生命所有的感慨、感受传递给别人。”然而,考学之路并不顺利,落榜后他去当了三年装甲兵,从部队退伍后,做过夜班工人,当过保安,还是对戏剧念念不忘,又去考学,1993年,圆梦上海戏剧学院。以不同身份和角色与生活交手的经历缔造了王可然的价值观,“戏剧到底是为谁而做?是为自己而做,还是要和大众的生命沟通融合,有苦难的共鸣和欣喜的共悦?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叠加年轻人惯有的勇敢无畏精神,王可然从上戏退学了。1994年,适逢北京师范大学招录第一届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王可然从一位老师处得知北师大焦菊隐先生在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前的母校,还有其他戏剧大家也来自综合类院校。“这些成就中国戏剧,托起中国戏剧可能性的人都有综合院校读书的经历”,这样的认知促使王可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带给我丰厚的以人文为底对世界的观察,总是让我不断探究世界,探明自己和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文艺载道‘载’的到底是什么‘道’?要做到何种程度的温良和恭谦,才能够有让别人接受你的能力?”一年半的上戏生涯,王可然对中国戏剧教育下的戏剧规则和形态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北师大的四年让王可然不断地对文化和人的关系,文化和自我的关系,文化和戏剧的关系进行追问,“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决定了我后来为什么能做戏剧。”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王可然在排练场

1998年,王可然从北师大毕业。当时,非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做戏剧的空间有限,“谋生的路径一定大于专业路径”,王可然在北京各个电视台当出镜记者、编剧、策划、导演,也在广播台做过主持人。当然,所有这一切的积淀都成为了王可然日后在戏剧行业驰骋的养料。直至2007年,王可然被聘进中央电视台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策划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内容,他认为在这个企划中应该有一部话剧,并提出了“电视”这个主题,做了话剧《陪我看电视》,抓住这个机会,王可然回归了戏剧。

大众化戏剧

选择“电视”这个主题,是王可然对生活积累的归纳和总结,如果这部戏需要为思想构架署名,那这个人就是王可然。“我梳理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与我有关的生活路径,‘电视’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视把美好的生活生动普及给了每一个人,把物质主义推入了一个正确的认知:物质主义不是罪恶,是人类的基础,是文明的底子;没有物质主义,精神就是空中楼阁。除了物质主义外,电视串联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呈现了中国百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巨大变化。”“电视”这一主题的确定,正好是王可然戏剧观的体现:“我要做的戏剧从来都不从自我出发,我要做的是从所在的时代体验的戏剧,没有假大空;是这个时代的人们真正需要的戏剧,不进行说教;是通过喜怒哀乐的共鸣影响观众的大众化戏剧。”主题确定后,王可然找来著名导演赖声川担纲编导,自己担任这部戏的制作人,集结了叶童程前柳云龙林依轮张静初张信哲张家辉史可方芳杨婷方旭等一线明星和实力演员。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台电视先后“流落”到1980年北京青年知识分子家、1986年西北农村、1993年都市垃圾堆、1997年南方工厂打工妹宿舍,最后成为上海豪华别墅主人的怀旧之物和酒吧的另类摆设,在拟人的电视机眼中,他目睹都市到农村一个个家庭中,人们的情感在时代冲击下的迷失和挣扎。时代三十年流转固然宏大,“电视”是观众广泛接受的,以“陪我看电视”作为情感支点,这部戏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陪我看电视》剧照 摄影/李晏

2008年9月,《陪我看电视》在深圳戏剧节首演,随后,到上海、杭州、贵阳、成都、郑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巡演。当时,国内的戏剧环境并不乐观,没有所谓的戏剧市场,更遑论戏剧产业,观众对剧场大多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而《陪我看电视》却能在所巡演的城市达到平均八成的上座率,观众反馈道:“原来戏剧还可以这样”,赢得了无数的笑和泪。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作品耕耘了中国戏剧市场,为此后十几年中国戏剧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起到了开拓的作用。《陪我看电视》是央华戏剧制作的第一部作品,于王可然个人和央华戏剧而言意义重大,“是我们央华所有一切戏剧规则的基础,我们后来的很多工作以及对戏剧的判断,都离不开这部戏。”回看一下《陪我看电视》的创作历程,第一步是找到电视和人的关系,再通过创作和制作来实现这一关系,最后推向大众。这部戏的诞生过程验证了王可然对中国戏剧市场的认知,也奠定了他成为一位“非典型”戏剧制作人的基础。

“非典型”制作人

在大多数戏剧团体中,或者剧目宣传册上,目光常常被投诸在舞台上光鲜的演员身上,也会大量谈论编剧是如何构思,导演是如何将这一切呈现出来的,很少会去关注制作人在一部作品里担任的是何种角色,做了哪些工作,或者认为制作人就是拉投资,攒剧组。在王可然与牛萌合著的《一切为戏剧》这本书里,第一章是“重新定义戏剧制作人”,讲了他的日常工作,制作人的定义、职责和重要性,是王可然从《陪我看电视》开始直至今日多年戏剧工作的凝结。在王可然看来,戏剧制作人需要拥有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能力,以及连接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关系的能力,创作、制作、推向市场,“国内戏剧制作人的工作侧重不一而论,有的制作人偏向于对政策形势的把握,有的制作人偏向于对市场资源的统筹,我的特点是偏向于对人心和剧本关系领悟之后的实现。”无疑,这种抓取作品和“人”之间关系的路径是“非典型”的,而这也正好是央华戏剧十几年来做内容不败的原因所在。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新原野》剧照

捋一下央华戏剧的作品年表,无一不是遵循“题材与当下的关系,作品能否给观众的灵魂带来共鸣”的原则。2009年,王可然看了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深感眷村故事和大院生活的勾连,共通的人心和可以感知的人性,于2010年将《宝岛一村》带来内地;2013年制作的《如梦之梦》,当时人们开始考虑生死,探索生命的意义,急切地想要揭开灵魂深处的困惑,观众通过这部戏思索“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的过去是什么,我的未来又将怎样”的议题;2018年引进《犹太城》,因为他看到了犹太人与当下中国人在精神上的关联性;同年引进的异乡人寻找身份认同故事的《西贡》,王可然谈到2017年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是如何在听不懂对白、看不懂字幕的情况下,蜷缩在剧场角落,目不转睛看了三个半小时《西贡》演出,当即决定要引入中国,这也是基于他对作品和人的关系认知做出的选择,2018年《西贡》被《纽约时报》评为全欧洲五部代表着当今戏剧地位和创作高度的戏剧作品之一。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雷雨》剧照

在与导演的合作上,王可然作为制作人更是“非典型”的。他讲了邀请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2020年央华连台戏《雷雨》《雷雨·后》的经历,从第一次谈话埃里克断然拒绝合作,到后来欣然接受和认同,并对王可然说:“我是在和一位导演在合作。”王可然认为,制作人也必须是创作者,要有导演的思维。但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只是拥有导演能力的制作人,而不是导演。”除了埃里克外,央华戏剧2018年作品《犹太城》导演约书亚·索博尔感受也是如此,他评价道:“虽然我已经在全世界超过二十五个剧院里指导过戏剧,但我从未遇见过如王可然一般的人,他事必躬亲地参与话剧的每个环节,却又给予我足够的艺术自由,让我有机会在原本就如此复杂的戏剧舞台上尝试更具风险的想法。是可然在《犹太城》的制作中,诸多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艺高胆大,鼓舞着我,让我想要在自己的就旧剧作上,做一些创新而又极具风险的尝试,进而去发现更高更广的视角。”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雷雨》剧照

这是王可然在实践中的摸索出来的,“我以为全世界的制作人都跟我一样,后来发现只有我是这样。”正如牛萌在《一切为戏剧》这本书中所写:“王可然是一个‘非典型’戏剧制作人,他的理念、目标、工作方式自成一体;在若干维度上,他重建了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做好作品,成就戏剧

据王可然介绍:“央华每年在全国有两三百场演出,分配到五至八部作品上,需要至少三个制作班底,再加上做文化创意、视觉设计、财务和行政团队的工作人员等,从央华成立之初的四人团队发展到今天接近五十人。”这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戏剧公司了。外界对央华团队的评价也是一致的褒奖有加。更可贵的是,央华团队一直很稳定,人员流失率极低,王可然并没有采取现代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他的管理心法是以专业和德行服人:“如果你爱观众,能不爱身边的人吗?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又怎么能说爱观众呢?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再加之我们团队几乎每一个人都对戏剧葆有极大的热情,央华在给大家带来生活安全感之外,在一次又一次创作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给大家带来了人格尊严和精神面貌的提升。大家一起在做的是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理想的事情。”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雷雨·后》剧照

作为一家民营的公司,王可然坦言:“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压力是生存。”补贴只占央华需求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也没有外界的赞助,“央华是靠一张张戏票活下来的”,而央华的市场营销能力藏在对戏剧市场的广泛推广中。“情感消费是生产力”是内在价值规则,“通往价值观的道路是价值”是戏剧行动办法,“在价值和价值观之间要有彻底深刻的专业理解和行动力的实现。央华是这样的制作团队,我们有明星出演的作品,也有完全不靠明星的作品;我们和明星合作,但不签明星,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因素,决定央华的始终是这个时代观众在戏剧领域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需求。”自2020年起,王可然有了新的公开身份:导演。2020年7月,央华联合北京保利和北师大中国话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共同举办了“曹禺诞辰110周年特别行动”,王可然担纲总导演,以“用自己的职业关注着自己的人生”为主题,通过曹禺大师及其女儿万方的六部经典作品的精编演出,为北京戏剧行业鼓劲,在中国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20家主流媒体上进行了全程直播,观看人数近2500万人。2021年,王可然策划推出了央华版《如梦之梦》九周年巡演,率领复排导演陈立美、张瑞在近一个月的复排创作中完成了九周年巡演的复排工作,成为本年度广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事件,带动影响了更多圈层的人群关注、了解和喜爱上戏剧艺术。2021年年底,王可然导演了央华新创剧目《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央华此前上演的《冬之旅》《原野》《新原野》《北京人》《日出》《你还弹吉他吗?》《雷雨》七部剧作以片段的形式依次在舞台上呈现,立体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讲述近现代中国人心灵的图鉴。

监制大还是导演大(电影总监制大还是导演大)

《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剧照

即使是在当下这般对演出行业并不友好的时日里,王可然带领央华团队仍然坚持推行公益戏剧。2021年4月,央华版《如梦之梦》在武汉办举办公益专场,用精彩的演出向抗疫英雄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致敬;《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去年年底也在北京顺义大剧院进行了公益演出;另有回馈观众的大额赠票活动也未曾间断过。这些举动是出于自我的艺术自觉与担当,没有做躲进小楼的个体,而是所从事行业中的一份子:“这是我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责任,我对我的同胞有戏剧推广的责任。” 央华戏剧在不断向前发展,掌舵人王可然完成了各个角色的转化,是创始人,是制作人,是监制,是导演……不论职责如何变化,对戏剧汹涌的热爱不变,不同的身份也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做好作品,成就戏剧。

本文转载自 北京戏剧家协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19395773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0wert.com/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