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樊登这个名字,基本上是和“樊登读书”捆绑在一起的。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还是单位前年过年的时候发的两张“樊登读书”的听书体验卡,具体忘记是14天还是21天的了。发下来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再也没找到过,白白浪费了单位领导的良苦用心和“神交”樊登老师的一次机会。只记得听同事说过:需要下载app,扫码可以免费听前几节课。
《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是我在实体书店买的。当时它摆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封面上樊登老师那种高冷的眼神,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本书也是我重拾书卷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印刷排版精美,纸质也很好。就是鼻子凑近闻不到原来书的那股令人着迷的味道了,可能是印刷工艺不一样吧。
目前,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多看几遍,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一些基本性的概念及流程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收获。比如说“交待任务的5遍原则”、“沟通视窗”、“套用公式制定目标”、“沟通漏斗”……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四点:
(一)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这个观点站到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深刻理解这句话,能够让刚进入管理岗位的那部分人能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快速地从普通员工的角色逐步转变为管理者。但是要注意“过犹不及”,避免来源于群众却脱离群众,被人戳脊梁骨。
(二)学会授权,别怕员工犯错。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管理者事事身体力行,大事小事一手抓。对于手底下的人,一方面是保护,害怕他们犯错。毕竟在某些团队文化来说,不作为没什么,做错了就完蛋。另一方面是忌惮,怕手下人成长太快,影响和挑战自己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学会授权,别怕员工犯错”对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每个人内心的那个原始人都需要来自群体的认可。 在现实工作中,最大的悲哀应该就是“我存在,我却不被需要”。这种需要说到底体现的就是认可与信任。但是要警惕职场中无意义的“认可”(或者叫“PUA”):平时大事小事让你做,大小领导当面对你赞赏有加,画饼绘梦,但是一旦有升职加薪、外出进修这些好事,你就靠边站了。
(四)知识的诅咒。 这一点真的是深有体会。作为一名也算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知识在充实我的同时,也在限制着我。一方面是体现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这个在《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里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另一方面是为人处事(或者叫人情世故)。人家信手拈来的一个举动、一句违心奉承的话,在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里则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到底应该是“和光同尘”还是“遗世独立”,这是个问题。
书的内容结束得很突然,说没就没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会不会出续作?)。读完全书267页的正文加三篇序,合上书,静坐回味一下:领导力是个啥?咋复制的?一头雾水。也许书的精华是不那么容易领会和言说的,可能要再阅读几遍并且不断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与验证。从书中所传递的观念来看,谈不上原创,更多的是我以前读过的其他书籍里提炼一些观点做的“大杂烩”。有点像某个影视剧里的那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说好听点叫集大成者,说不好听的就是“缝合怪+炒冷饭“。对于一个内心非常想提高领导力的“饥不择食”的职场小白或者新入行的“菜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温饱问题,可以作为“一根救命稻草”来抓住。但是一旦当你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储备或者有一定的管理工作实践时,这本书其实就难入行家法眼了。
另外要说的是,书中的一些案例太粗浅了,经不起推敲。比如说日航案例的那句废话“让我们为了日航而奋斗吧”。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是内部与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但是想当然地推理,把失败与成功归结于某个点,这是非常幼稚与不理性的。同时书中有太多个人经验性、主观性的东西,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传销式的心理催眠与暗示。乍一读,觉得受益匪浅,细细品来,没多大的用处。可能是我太理性与慢热了,触动不是很大。
整体上这本书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有志于提升自己却找不到门道的人。能让你长一定的知识与见识,但是对于很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推论、观点,建议批判性地看,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正如书中的观点,书面语言所表达的观念是经过人们反复核实确认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容易掩盖人们的真情实感。从我个人来说,有机会还是希望当面听听樊登老师的讲授,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按书中的观念,十有八九是经过刻意练习的,但也有一定的意义),看看到底是”有煽动性的、有目的性的“摇唇鼓舌,还是闪烁智慧光芒的读书展示。
备注:有时间的话,有打算再把《可复制的感染力》读2~3遍,看能不能把浅薄的自己提升一下。读后感仅仅是个人体会,也许会因“知识的诅咒”存在偏颇,仅供参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0wert.com/585.html